inner-banner-4-reports

專業見解

【專業觀點】中國信貸評級機構的突破

2024年6月28日

Self Photos / Files - 9f971321997713b8d3a466efe19ceec

李永權  中國誠信(亞太)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董事及高級顧問

 

中國信貸評級機構的突破

 

  李永權董事於2012年協助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CCXI,總部設於北京)在香港創立一家信貸評級機構(CRA),取名中國誠信(亞太)信用評級有限公司(CCXAP)。

 

  經過近12年的努力,在2023年3月31日獲香港強製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MPFA)認可為核準的CRA,及在周三又獲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認可為合資格債務票據計劃(QDI計劃)下核準的CRA。CCXI透過CCXAP中國最早[走出去],以香港為基地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CRA。

 

  目前獲MPFA認可的5家CRA,包括CCXAP、Fitch、Moody's、R&I、S&P。強積金可按MPFA發出的強積金指引,採用上述任何一家或多家厘定的CRA所定出的最低信貸評級規定,作為長期債券和短期債務票據(以下統稱為債務工具)的投資。

 

  獲HKMA認可的CRA與MPFA認可的5家相同。1996年之前,香港的機構投資者,例如銀行、企業,他們投資在香港發行的債務工具,所獲取的利息和利潤均需繳付香港利得稅、在1996年,香港政府推出QDI計劃,目的在吸引海外發債體到來香港發債,更好地發展香港債券市場。

 

QDI 計劃

 

  在QDI計劃下,機構投資者持有符合資格的債務工具,可獲50%稅務寬減或稅務豁免。在2018年4月1日之後持有新發行符合資格的債務工具,利息和利潤一律獲稅務豁免。此外,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下,債務工具取得HKMA認可的核準CRA的評級,發債體可取得發行費用資助。

 

全球CRA機構市場

 

  發展香港債券市場可助穩定金融市場,讓企業和機構籌措資金,予投資者多種投資選擇。HKMA 前總裁任誌剛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之前,已著力推動香港債券市場發展。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出發展債務工具市場需要4個條件,包括:利率基準(Benchmark)、包銷商(Intermediary)、信貸評級(Rating),需求(Demand),他將這4個條件簡稱為 BIRD(小鳥)。他當時可能冇有發覺一隻小鳥不築巢,一群小鳥才需築巢繁殖後代。如果債券缺少瞭結算繫統(Settlement),債券市場難以有效地發展起來。事實上,他在發表演說之前,HKMA 早已在1990年接納香港資本市場公會(HKCMA)的建議,建立起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繫統(CMU繫統)。所以,BIRD 應寫成眾數的BIRDS。

 

  無可置疑,信貸評級是發展債券市場重要的一環。所以,中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葡萄牙、俄羅斯、阿根廷……都有自己國家的本土CRA。國際金融中心,例如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都有國際CRA進駐。雖然,發展下去,債務工具併不強製性有評級才可以發行。但是,發債體為瞭擴大投資者領域,願委托CRA評級。

 

  各國本土CRA採用本土的評級量尺(local scale) 去評定本國貨幣債券的信貸狀況。CRA以該國政府債券評定為AAA最高級彆,其他受評體的信貸狀況高低,按順序評定。

 

  發債體「走出去」到國際金融中心發行外幣或本國貨幣的國際債務工具,由國際CRA採用國際評級量尺(international scale)評核。在無明文規定的市場默契下,還債能力最強的國家或國際金融組織,例如:美國、世界銀行等,評定為AAA的最高級彆,其他受評體的信貸狀況,按序評定為AAA至違約級彆。一個在本土評級量尺下取得AAA評級的發債體及其債務工具,在國際評級量尺下可能隻取得BBB的評級。所以,投資者在購買債券時,必須清楚債券的信貸評級是國際的還是本土的。

 

  本土評級與國際評級有差異,是否表示本土評級虛高,不值得信賴呢?不一定。本土債務工具以該國貨幣發行,政府有政策或窗口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債務工具違約,保障投資者。「走出去」的國際債券,則可能缺少瞭上述的特殊性。

 

  香港現時有9家CRA獲證監會發出牌照,中、美各有4家,香港1家,都以國際評級量尺評核受評體(發債體、債務工具)。他們在香港市場的占有率,以曆史最悠久的Moody’s、S&P、Fitch 3家的最大,CCXAP已經追的很貼瞭。

 

  歐洲地區的評級機構頗多,從歐洲證券和市場局(ESMA)取得牌照或證書的信貸評級機構共28家。這麼多的評級機構,一方麵反映歐洲債務工具市場活躍;另方麵反映歐洲各國對CRA有不同的牌照規範。

 

  香港信貸評級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香港債務市場發展已上升至新台階。特彆是自2012年開始,有中國CRA進駐,反映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和機構走到國際市場發債。加上在美國聯邦儲備局實施QE的時候,極低的美元利率吸引眾多內地企業和地方融資平台到來香港發行美元債。貪圖高息忘卻風險的追息投資者,在中資房企債券倒骨牌式違約下,手持中資房企美元債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就算他們願與發債體達成債務重組協議,重組花費的時間頗長。重組後,發債體能否以合理價錢出售資產,以及發債體日後麵對的其他風險,未必能讓投資者取回應得的利息和本金。

 

  故此,投資債務工具,宜買有投資級彆的;投資無評級或低評級的,便更需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瞭。

 

Self Photos / Files - d0c931015bcad7ec7587fb4357483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