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4-reports

專業見解

【媒體專訪】21財經專訪中誠信綠金國際CEO兼中誠信亞太副總裁楊珺皓

2024年7月23日

  楊珺皓 CFA,FRM,現任中誠信綠金國際CEO兼任中誠信亞太副總裁。此前,他是擁有逾十年金融業經驗的資深投資銀行家,曾在國泰君安證券、招商證券工作。楊博士擁有悉尼大學金融碩士學位、昆士蘭大學金融博士學位,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要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製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製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製。

作為境外機構在中國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熊貓債近年來的發展取得瞭顯著成果,根據統計,2023年熊貓債發行量創曆史新高,全年發行規模首次突破1500億元大關。

 

  “從2022年開始,除瞭美國之外,包括歐洲在內的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加息。而中國多次減息使得融資成本低,吸引瞭很多發行人來到中國境內募集人民幣,發行熊貓債。”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中誠信綠金國際CEO兼中誠信亞太副總裁楊珺皓表示。

 

  對於熊貓債,楊珺皓評價其為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他稱,熊貓債的積極成果顯示出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的功能在不斷提升,特彆是在外資在中國持續投資的大背景下。隨著境內熊貓債和境外點心債的二元市場結構的發展,境內外的國際債券市場各有特色,兩者相得益彰,將實現共同發展。

 

  全會指出,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落實好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

 

  近月以來,備受關注的超長期特彆國債開啟發售,受到市場歡迎。楊珺皓評價道,超長期特彆國債的發行會優化央地的債務結構,國債部分資金將被地方使用,能夠提升地方政府財政空間,尤其是償債壓力比較大、有一定債務風險、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地方。 

 

  從需求端看,“今年以來,包括保險、理財、基金的非銀機構,對於超長期國債的需求比較旺盛,超長期國債不僅滿足瞭市場機構對於超長期限債券的投資需求,也平衡瞭國債市場的供給關繫,同時政府債券的供給也增加瞭中長期投資的流動性。”楊珺皓補充稱。

 

  楊珺皓還指出,接下來超長期的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銀行債的發行都會加速,“我們預計在三季度,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的發行量會達到一個高峰”。

 

01非銀機構對超長期國債需求旺盛

 

《21世紀》:614日,中國財政部首次發行50年期超長期特彆國債,發行總額350億元。你如何看待中國發行超長期特彆國債的意義?預計會帶來哪些市場影響?

 

  楊珺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超長期特彆國債將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這是中國第四次發行特彆國債,今年的預計發行規模是1萬億元。

 

  我認為,超長期特彆國債釋放出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助於提振當前的市場信心和預期。首先,國債的募集資金專項將用於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糧食能源安全以及人口的高質量發展等。針對這些重點領域的措施,短期將有助於擴大總需求,長期而言有助於促進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繫,發展新質生產力。

 

  其次,我認為短期而言,超長期特彆國債的發行對財政影響比較小,因為特彆國債不列赤字,其發行僅納入當年國債餘額限額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長期國債的發行會增加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我們初步測算,今年發行1萬億元特彆國債,將會提升中央政府的杠杆率大概0.7個百分點,今年全年會達到25.5%。

 

  另外,超長期特彆國債的發行也會優化央地的債務結構。國債部分資金將被地方使用,能夠提升地方政府財政空間,尤其是償債壓力比較大、有一定債務風險、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地方。 

 

  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特彆國債接下來會持續發行,這也奠定瞭未來若乾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將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保證預期的穩定,也會更加優化央地的債務關繫,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支出。國債的啟動發行,和專項債的發行加速是同步在進行的。

 

  從市場影響的方麵來看,我們目前已經收集到一些積極的信號。今年以來,包括保險、理財、基金等非銀機構,對於超長期國債的需求還是比較旺盛,超長期國債不僅滿足瞭市場機構對於超長期限債券的投資需求,平衡瞭國債市場的供給關繫,同時政府債券的供給也增加瞭中長期投資的流動性。接下來,我們預計超長期的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銀行債的發行都會加速。預計在三季度,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銀行債的發行量會達到一個高峰。 

 

  總體而言,超長期國債釋放瞭積極的財政政策信號,它的影響不僅是在債券市場方麵,更是在整個金融市場上都釋放瞭更積極的信號。 

 

21世紀》:中誠信亞太信用評級認為,今年未來三個季度若利差倒掛趨勢不變,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應當會延續今年一季度勢頭。請你展開談談,接下來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市場會如何發展?哪些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楊珺皓:去年四季度美國CPI的同環比數據顯示美國通脹控製還是不錯的,美聯儲因此在今年一季度都冇有加息,甚至還表達出馬上要降息的意願。當時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將在今年年中開始降息,因此美國國債收益率一直在走低,市場的債券收益率開始回升。

 

  但在今年一季度,美國CPI數據總是超預期,這使得美聯儲有點被動。美聯儲既要控製整體CPI的數據,還要滿足經濟的發展,遲遲無法敲定降息的具體時間點。市場對於初次降息的預期也開始往後移,有觀點認為可能會在2024年年底,也有觀點認為現在加息的整個通道併未結束,這影響瞭市場對於美債的預期。

 

  與此同時,中國在今年一季度,開始推出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扭轉通縮的預期,併改變消費低迷的現狀,比如中國人民銀行在1月份宣布降準,降低貸款利率,以推動整體社會總融資成本的降低,這些政策推動瞭中國國債收益率在一季度持續下行,進一步加深瞭中美的利差倒掛。 

 

  2023年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約350隻,共計約300億元,其中有約150隻,共計約80億元,是在最後四季度發行的。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離岸人民幣債券已經發行瞭超過150隻,共計超90億元,其規模同比增幅已經高達100%,這是我們看到的增長勢頭。

 

  我認為,未來一年,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的勢頭還會維持下去。美聯儲對利率的展望預期將是一個影響因素,如果美聯儲迅速地扭轉到降息的趨勢下,人民幣融資成本優勢可能會被削弱。

 

  另外一方麵,如果政策層麵進一步收縮對於城投企業境外融資審核製度的限製,那麼作為境外人民幣債券發行的重要主體,它的發行量也會影響到離岸人民幣債券的整體發行規模。

 

02中外利差促進熊貓債發行

 

21世紀》:請你談談“點心債”與人民幣國際化之間的關繫。

 

  楊珺皓:點心債最早在2007年就有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主要的債券品種。美聯儲在2022年裡連續加息瞭7次,美元的成本逐步提升促進瞭點心債的快速發展。

 

  當然,點心債的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絕對是息息相關的。點心債市場的開放與發展,更是使人民幣成為瞭一個重要的貨幣角色,不僅提高瞭人民幣的國際接受程度,同時也增加瞭人民幣的結算和儲蓄功能。 

 

  此外,隨著點心債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會有更多的國際資金通過點心債來投資中國,加入中國債券市場,投入到中國整體的金融市場裡。這增加瞭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流動性,尤其是跨境的流動性。

 

  目前,點心債的規模顯著提升,吸引瞭不少國際投資人和主權基金、養老金保險公司等外資機構投資中國,他們的參與使中國債券市場更加多元化,增加瞭市場的抵抗風險能力,提高瞭其穩定性。

 

  隨著境內熊貓債和境外點心債的二元市場結構的發展,境內外的國際債券市場各有特色,可謂相得益彰,共同發展。其中點心債更有利於拓展跨境人民幣,在幫助境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方麵起到瞭更大的作用。同時離岸人民幣計價的環境也更有利於投資人對於彙率的波動進行風險管理。

 

21世紀》:根據統計,2023年熊貓債發行量創曆史新高,全年發行規模首次突破1500億元大關。結合如今的利率環境,你認為熊貓債後市會如何發展?應如何吸引更多境外發行人參與熊貓債?

 

  楊珺皓:熊貓債最近特彆火,主要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在貨幣政策上的利差導致的。從2022年開始,除瞭美國之外,包括歐洲在內的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加息。而中國多次減息使得融資成本低,吸引到瞭很多發行人來到中國境內募集人民幣,發行熊貓債。這是熊貓債的主要特點,利差是其發行量高的主要原因。 

 

  我們認為,熊貓債是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的功能在不斷提升和加強,特彆是外資在中國持續投資的大背景下。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在跨境收支、外彙儲備、金融交易、貨幣互換等領域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境外機構對於發行以人民幣計價債券的募資興趣也隨之提升。

 

  尤其是自2023年以來,我們觀察到俄羅斯、印度、法國等國在外貿交易和投融資中都開始使用人民幣。併且阿根廷還宣布首次使用人民幣來償還外債,這些都是很積極的市場信號。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2024年5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躍貨幣位置,這意味著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已連續7個月維持全球第四位。我認為熊貓債火起來,不僅僅是因為利差的優勢,更是與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戰略,以及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息息相關。

 

03中資評級機構的國際認可度不斷提升

 

21世紀》:你如何評價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 

 

  楊珺皓:總體來看,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境外機構對銀行間債券的持有量持續增加。

 

  具體而言,從2023年9月到2024年4月,境外機構每個月的持倉量累計增加額達到8200億元,創下瞭2022年2月以來的新高。從交易情況看,境外機構的交投活躍性也在顯著提升。

 

  今年3月通過中央結算公司的交易量接近2萬億元,其中通過“全球通”渠道約1萬億元,“債券通”渠道超過瞭8000億元,總量較2月已提升超過5000億元。

 

  我們認為推動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麵。第一,中國的基本麵比較穩定,政府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促使經濟穩中增長,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中國債券又具有分散風險的天然作用,與全球其他類型資產的關聯性較低,這是境內外投資者選擇到中國投資債券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自2019年以來,中國債券相繼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BBGA),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EMBI),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等指數。所以,國際投資人在被動投資時增加瞭對中國債券的持倉量,帶來瞭更多國際資金尤其是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量。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增長。 

 

  第三,中國金融市場已經相對成熟,許多境外投資人也很擅長用互換通等金融衍生工具來對衝掉新增債券頭寸的風險,這也讓境外投資人得到瞭更多的保障,投資工具更加豐富。

 

  第四,相對於其他新興的主權經濟體,中國的主權風險很低。近期,隨著地緣政治局勢升級,越來越多境外投資人更傾向於到中國來投資債券。

 

21世紀》:目前中資評級機構的社會認可度,特彆是國際認可度如何?

 

  楊珺皓:目前,中資評級機構的國際認可度在不斷提升。從市場占有率看,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在監管政策的支持下,中資境外評級機構的業務顯著增長。從業務量看,2023年中資評級機構的新增客戶數已超過200家,較2022年增長瞭兩倍,存量客戶數超過300家,較2022年增長瞭近三倍。

 

  隨著中國境外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中誠信亞太的業務也取得瞭顯著的提升。截至今年4月底,我司的存量評級主體超過200多家,債項評級超過瞭30多隻。這也表明瞭中資評級機構的市場認可度。 

 

  值得一提的是,中誠信亞太在2023年3月拿到瞭香港強製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香港積金局”)的業務資質,成為其核準的首家中資信貸評級機構,此前核準的五家評級機構均為外資機構。這代表著超大型的投資主體對我司的認可。 

 

  目前整個MPF(香港強積金)的投資規模約1萬億港元,其中二到三成投向債券市場。隨著中資評級機構的加入,相信中資發行人的市場領域將會更受關注,比如中資美元債,我司也會加大對這方麵的配置。我認為,這也非常有利於MPF這樣的專業投資機構作出更長遠的發展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