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4-reports

專業見解

【專家觀點】中誠信閆衍:立足金融高水平開放,加速評級行業國際化發展

2024年6月17日

Self Photos / Files - 612b0f0b251a7348412656fb8ae2068

 

閆衍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國誠信(亞太)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資信用評級機構的國際化道路不應局限於資本市場上的債券評級業務,更應從幫助國內市場經營主體更好認識和把握境外各類金融風險、幫助境外市場經營主體更好理解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本質內涵、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出發,加快研究能力建設,豐富和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近年來,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與開放穩步推進、成果豐碩,在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信用評級是金融市場重要的基礎性製度安排,也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繫的樞紐之一。在金融持續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評級行業也要緊跟開放步伐,加快“走出去”進程,提升國際話語權,為開放環境下維護我國經濟金融穩定安全、推進跨境投融資和經貿合作順利開展貢獻力量。近年來,在國家政策與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評級業國際化發展已積累瞭一定的實踐經驗,為後續探索國際業務布局打下堅實基礎。未來,立足金融高水平開放,中國評級行業需內外兼修,強化自身“硬實力”,加速國際化進程,提升國際競爭力與話語權,助力國家對外開放大局。

 

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步擴大,

評級行業“走出去”正當其時

 

  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是建設金融強國的核心議題之一。近年來,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持續推進,成績矚目,這也對信用評級的國際化發展提出瞭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外部環境日趨複雜背景下,更需要掌握評級主動權以維護我國主權評級穩定、保障我國持續高水平對外開放。

 

金融高水平開放需要中資評級機構提供與之匹配的國際化信用評級服務

 

  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步穩蹄疾,形成瞭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麵開放新格局。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成績斐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顯著提升,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截至2023年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債券規模占債券市場存量的比例達2.4%左右,熊貓債累計發行規模接近8000億元。深化金融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而信用評級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也需加速“走出去”,提供與之匹配的國際化信用評級服務。一方麵,伴隨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提高,需要中資評級機構提供具有國際認可度的評級結果,為金融產品定價提供參考,避免定價權旁落引發金融市場動蕩;另一方麵,金融對外開放過程中,需要中資評級機構通過初始評級、定期跟蹤及不定期跟蹤等評級行動,及時向市場參與各方傳遞債券及主體信用資質的變化情況,幫助全球投資者正確認識境內金融市場,併為監管部門跨境風險管理提供參考。

 

全球金融治理結構重構需要掌握評級主動權以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主權評級作為國際信用評級體繫的核心,不僅直接影響主權國家的舉債能力,還通過“天花板效應”影響一國金融機構、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及外彙市場穩定。在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全球金融治理結構重構、大國博弈加劇、外部環境日趨複雜背景下,掌握評級主動權對維護本國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意義重大。2023年12月、2024年4月,穆迪和惠譽相繼下調我國主權評級展望,對市場信心造成瞭一定影響,但從中國經濟實際表現看,境外評級機構明顯低估瞭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和財政可持續性,未能完全客觀、科學地評價我國主權信用,或對中資企業國際融資與國家金融安全造成負麵影響。盡管從曆史表現看,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主權評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有限,但歐債危機、俄烏衝突等國際經驗表明,經濟下行周期經曆主權評級頻繁下調,極易引發債務危機,或對受評國金融市場穩定與金融安全造成衝擊。因此,我們需要中資評級機構積極發出“中國聲音”,引導國際資本市場正確、全麵、客觀看待中國經濟。開放背景下,我國評級行業需持續推進國際化,輸出更符合本國利益的評級觀點,從而掌握評級主動權,擺脫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等西方國家評級機構在金融領域對我國的掣肘,更好維護本國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

 

國家層麵和監管部門高度重視評級行業國際化發展

 

  近年來,國家層麵和監管部門高度重視評級行業國際化發展,多次在重要國際會議及文件中鼓勵境內評級機構拓寬國際業務。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上提出,“要拓展金磚國家跨境支付、信用評級合作,提升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有助於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信用評級合作,輸出更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利益的觀點;同月,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印發《全麵推動北京徵信體繫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行動方案》,鼓勵發行人在中資美元債備案環節至少選聘一家本土評級機構,逐步提高本土評級機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在監管部門指導下,依托信用評級機構作為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的獨特優勢,中資評級機構積極開展國際化業務實踐,成績顯著,為進一步國際化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2012年以來,主流中資評級機構相繼在香港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作為麵向國際市場的窗口,在全球資本市場積極發聲。2023年3月31日,中誠信亞太獲香港強製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認可為其核準的首家中資信貸評級機構,開展相關業務,中資評級機構的國際債券評級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對中資評級機構“走出去”意義深遠。同時,中資評級機構積極完善全球評級序列,開展主權評級業務,推動重塑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2023年5月25日,中誠信國際將美國的主權信用級彆由AAAg下調至AA+g,併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在國際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凸顯中資評級機構主權評級國際影響力。此外,中資評級機構還通過發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用風險報告,與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建立國際化信用評級聯盟等,廣泛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在全球資本市場影響力。

 

評級行業國際化發展

與金融對外開放相輔相成

 

  在開放發展大趨勢下,評級行業的國際化發展與金融對外開放相輔相成。金融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為中資評級機構拓展國際評級市場創造機遇,評級行業“走出去”也有助於進一步推動金融邁向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金融對外開放加速推進為評級行業國際化發展提供機遇

 

  曆經三十餘年,伴隨我國資本市場的跨越式發展,我國評級行業快速成長,目前中資評級機構共15家,委托受評債券發行人累計超過8000家,且部分主流評級機構已開展國際業務探索,具備一定的國際評級經驗。伴隨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人民幣資產在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大量境外投融資機構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同時,越來越多中資企業赴境外融資,都為中資評級機構國際化發展創造廣闊的市場空間。其一,資本市場合作與互聯互通的持續深化、鼓勵境內企業積極利用外資,以及熊貓債市場的發展,有助於擴大評級市場需求。如2024年3月,為支持優質企業高效便利地利用外債,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支持優質企業借用中長期外債,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就將國際信用評級為投資級(BBB-及以上)或國內信用評級AAA作為界定優質企業的標準之一。其二,伴隨國際投融資合作的廣泛開展,風險評估及管理需求日益增多,有助於帶動評級服務需求上漲與中資評級機構評級觀點輸出。未來,評級行業“走出去”將伴隨我國金融高水平開放進程穩步推進。

 

評級行業國際化有益於提升評級國際話語權,更好參與全球治理

 

  信用評級是當前國際貿易與金融規則中衡量信用風險的重要指標,提升我國評級國際話語權有助於更深層次參與國際規則磋商與製定、國際經濟金融政策協調等實務,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發揮與我國經濟實力相當的影響力。同時,信用評級也是金融市場最常用的定價參考,而金融產品定價權是衡量一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在海外資本市場占據優勢地位,掌握著海外資本市場的定價權,且由於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在海外資本市場給予中國企業的信用級彆普遍偏低,中資企業常常承擔著相對較高的融資成本。在金融對外開放持續推進背景下,中資評級機構評級結果的國際影響力和認可度提升,有助於中資企業在境外融資中獲得公平定價,提高融資效率,更充分利用國際金融資源。此外,提高評級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有助於避免國際評級機構評級調整對我國資本市場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彙率波動產生衝擊,助力實現穩中求進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評級業國際化有助於提高跨境投融資效率,推動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

 

  資本市場相關主體的決策和行為需建立在信息之上。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已取得累累碩果,但跨境信息流通不暢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而評級行業 “走出去”則有助於打破跨境信用信息流通壁壘,推動資本市場邁向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方麵,中資評級機構更瞭解中國國情與風險特徵,能夠更為準確地揭示中資企業的信用狀況,有助於境外投資人更好瞭解境內市場主體,促進境內發行人境外融資獲得公平定價,提高國內企業國際資源利用能力。與此同時,中資評級機構更多向境外投資者傳遞觀點,能夠幫助全球投資者正確認識境內資本市場。另一方麵,評級機構通過拓展境外評級業務,積極與境外企業、投資人及評級機構交流,強化對境外信用風險的理解分析,能夠為境內投資人瞭解境外市場風險與主體信用特徵提供更多渠道,有助於境內投資機構提高境外資產配置能力。

 

監管引導與機構內外兼修,

持續提升我國評級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

 

  立足金融高水平開放目標,我國信用評級行業仍需加速國際化發展步伐,這一方麵需要評級機構自身不斷增強“硬實力”,積極布局國際化發展路徑,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麵也需要監管部門規範引導,加速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資信用評級機構。

 

將提升我國評級機構國際話語權上升為國家戰略,培育具有影響力的中資評級機構

 

  信用評級可能影響一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為此應從國家層麵提高對信用評級的重視,將提升中國評級機構的國際話語權上升到國家戰略,從而在金融市場更加深度開放的未來掌握維護國內金融穩定的有力武器。同時,通過政策支持引導,著力培育具有影響力的中資評級機構,提升國際話語權。一是加速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評級機構,努力積累我國評級機構的良好信譽。可依托國內大市場,培育有效市場需求,鼓勵信用評級機構做大做強。同時,加強信用評級行業監督管理,併在此基礎上鼓勵行業內部整合,加速培育具有行業主導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評級機構,增強中國評級行業公信力。二是適應國際市場需要,推動有競爭力的評級機構更多參與國際業務,提升國際話語權。可進一步在國際市場上積極推廣中資評級機構的評級服務,推動中資評級機構“走出去”。建議中國政府或者政府支持機構,如發改委、財政部、國有企業、政策性銀行、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在境外市場融資主動使用國內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支持本土機構的市場數據積累,擴大中國評級機構的國際知名度。

 

緊跟國家戰略,加速評級行業國際化發展

 

  評級行業“走出去”可依托對外開放國家戰略,探索國際化發展的可行路徑。在我國評級行業“走出去”的發展初期階段,中資評級機構可通過深耕香港離岸債券市場,積累國際評級經驗與資源,打開國際金融市場知名度,逐步提升評級結果影響力,為後續更廣泛布局國際業務奠定基礎。依托於不斷深化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持續擴大的“一帶一路”倡議“朋友圈”,以及日益健全的金磚國家合作機製,綜合考慮展業難度與合作基礎,未來評級行業或可按照“東盟國家—‘一帶一路’國家—金磚國家—歐美國家”的路徑,分步拓展國際業務布局,最終實現全球業務布局。在這一過程中,可不斷創新評級機構國際合作模式。一是優先推動具有豐富評級經驗且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中資評級機構開展雙邊/多邊合作,推動中資評級機構“走出去”。二是在政府和監管推動下加強雙邊/多邊評級互認,逐步培育中資評級機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三是探索建立信用評級聯盟,加強聯盟國家評級方法和體繫的交流,推動建立區域信用評級體繫,依托國際合作提升中資評級機構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建立區彆於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體繫,維護我國評級主動權

 

  考慮到主權評級穩定對維護金融經濟穩定的重要意義,中資評級機構建立起能夠代表中國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評級體繫至關重要。中資信用評級機構可以在已有的主權評級實踐經驗基礎上,充分結合不同國家的製度和國情,建立符合新的全球金融市場發展和治理體繫的主權評級體繫,提高獨立性和公信力,加強風險預警能力。同時推動擴大中資評級機構主權評級範圍,進一步提高主權評級結果的認可度和影響力。除主權評級外,中國信用評級機構還可持續完善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全球評級序列標準,提供國際視角下的主體信用評級,覆蓋更多行業、券種、幣種,助力合作國家資金融通與我國重大戰略目標實現。

 

提高評級機構自身“硬實力”,提升我國評級機構的國際競爭力

 

  決定評級行業國際化發展前景的最重要因素仍是評級服務質量。未來,評級機構需持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服務國內外投資者的能力。一方麵,評級機構需把握政策窗口期,著力變革評級理念,優化評級方法、技術與體繫,逐步拉開評級結果區分度,更好發揮信用評級風險揭示和預警功能。此外,評級機構還可加大技術投入,以數字化科技為手段,將金融科技融入信用風險評估與評級預警,提升評級預警能力。另一方麵,中資信用評級機構也應加大力度,推動業務多元化創新及轉型發展,更好服務境內外投資者多元化風險評估需求。中資信用評級機構的國際化道路不應局限於資本市場上的債券評級業務,更應從幫助國內市場經營主體更好認識和把握境外各類金融風險、幫助境外市場經營主體更好理解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本質內涵、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出發,加快研究能力建設,豐富和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逐步形成業務的多元架構,更好發揮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彆、監測、分析、管理、處置等環節的基礎作用,滿足境內外投資者多元化綜合風險管理服務的需求。